沂蒙山小调是一部以革命歌曲《沂蒙山小调》诞生为主线拍摄的抗战电影,讲述了1940年前后,以林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抗大一分校文艺剧团扎根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以文艺创作演出宣传抗日精神,鼓舞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抗日运动中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是一首歌和一座城血肉相连的情真意切。此次以“嵌入式真人秀”音乐故事演绎的《沂蒙山小调》唱响央视后,“学习强国”平台和多家网络媒体随后播发,众多自媒体纷纷转发,大批网友第一时间观看视频并点赞评论。
“一首好歌,经久不衰,她总是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沂蒙精神诉说军民鱼水情”,“沂蒙山的景致,沂蒙山的民风,沂蒙山的精神,都在这首曲子里”,“小调里彰显大格局”,“歌曲摄人心魄,精神感人至深”,“沂蒙精神,红色传承,如今成为我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诸如此类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评论,在网络上纷纷聚拢而来,每一条都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真挚热爱,每一句都传递着自信振奋、拼搏进取的新时代精神。
一首歌诉说着一座城,一首歌凝聚起一种情。不论是土生土长的沂蒙人,还是远在他乡的临沂人,都被这首歌凝聚起一种大爱大义之情。
因为《沂蒙山小调》积极健康向上、彰显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热血沸腾地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讲述着先辈们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被歌中所传达的沂蒙精神所感召,在创作之初,主创人员曾11次到沂蒙山区进行采风,现场王晓岭回忆起黑暗的团瓢屋,动人的老照片、年迈的老红嫂…所见所闻无不让他热泪盈眶,满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