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0年以来,熟悉马龙的球迷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接发球站位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分析马龙接发球站位的变化,可以总结出采用40+新材料乒乓球以后,各项乒乓球技术都有了很多新的发展,从发球、接发球到相持阶段都与之前的技术有细微差别。马龙一改近20年的接发球站位,也是适应乒乓球技术发展自我提高和革新。
2019年12月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的男单决赛樊振东VS马龙,是马龙采取以前接发球站位的最后一场比赛。当时马龙的接发球站位是身体完全在左侧球台边线外,右手执拍准备正手进攻整张球台。这样站位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正手的威力,无论对手发球到任何位置马龙都可能用正手去进攻。就算对手偷袭正手直线,马龙也能够通过快速启动扑到正手位进攻。
这种突出正手进攻性的站位,在马龙以往的比赛中无往不利,频频通过积极的正手进攻得分,完成大满贯成就。不过2018年、2019年马龙的膝伤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无法保持巅峰时期大范围跑动进攻。2016年以后国际乒联采用40+新塑料乒乓球,这种新塑料球的速度和旋转照之前的40毫米赛璐珞球更弱,以前正手进攻一板过的概率大大降低,增加了相持的回合数。这也使马龙的正手杀伤力下除,更多由主动进攻转入到相持对攻。
2020年2月的德国公开赛和3月的卡塔尔公开赛马龙都采用新的接发球站位。既基本站在球台的中间接发球,对方发到反手位的球比以前更多采用反手来接。这样的接发球方式显然无法发挥正手的全部优势,但也避免了正手空档过大。一旦正手进攻无法打开局面,转入相持阶段能够更好地保护反手位和正手大角度。
应该说马龙的技术改革是很成功的,第一次改变接发球站位就打入德国公开赛男单决赛。虽然男单决赛马龙0-4不敌许昕,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改变后的马龙仍然保持超一流选手的实力,甚至进攻、相持的转换更为流畅。
现在世界乒乓球水平越来越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并完善。特别是在最高水平的男子单打方面,欧美选手的水平不断接近亚洲选手,甚至对中国主力选手都构成很大威胁。许昕、樊振东、马龙等主力都有输球记录。世界乒乓球发展趋势由中国的前三板优势以进攻为主,逐渐演变为正反手均衡相持能力更强。总而言之,乒乓球比赛越来越激烈、精彩,将吸引更多的体育迷喜欢上乒乓球这个运动项目。
喜欢马龙的球技,也喜欢马龙球场上的霸气。但随着马龙年龄的增大,伤病的突出,乒乓球场上马龙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尤其,2019年马龙付出后的几场比赛,都没有回到最佳状态。这与技战术和伤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正手位的空档,往往成为对手死盯的软肋,屡屡凑效。
这就迫使马龙的技战术必须调整,不调整,场上死路一条。怎么调,从德国公开赛,卡塔尔公开赛,包括去年底在河南举行的2019国际乒乓球巡回赛总决赛,我们可以看出点端倪。
调就从发球站位开始,从原来的左站位向右移一点,减少右手的空档。从实战看 ,这样的小小调整,给马龙带来了些变化,对手死盯右手的战术没有以前的见效了,马龙在场上的体力似乎比以前节省了。这对年龄大,伤病多的运动员,无疑也是一种保护。
当然了,这样小调整,马龙的技战术体系,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原来主要依靠的正手进攻得分手段会有些影响,这就要在其它环节弥补了。
我相信,马龙背后的乒乓球团队,会为马龙出谋划策,弥补这调整带来的不足,变长更长,变短为长,在赛场上叱咤风云,捍卫国乒飞荣誉。
熟悉中国乒乓球队队员马龙的人都知道马龙以前比赛站位偏左,对手突袭马龙正手大角度而屡屡成功得分。2020年,马龙的比赛中不管是进攻还是接发球站位都有明显的调整。所以马龙要想保持乒坛超一流的实力,必须改变成以前陈旧的步伐.站位.发球技巧,及提高反手优势。总之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现实电脑版高科技,高智慧时尚运动。
应该说马龙以前站位偏左,这是因为马龙的正手进攻是得分的主要手段,这也与马龙的反手技术较差有关。由于近一两年马龙的腿伤影响,起动速度慢了,对手就抓住了他正手大角度球的短板,屡屡将球回到万龙的正手大角而得分。今年马龙的站位偏中心位置了,就是来弥补他正手大角短板的。从今年的比赛看,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
谢谢邀请 “开球网”作答
首先,大家需要有这样一个背景知识,即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碰到一个发球高手,屡屡吃发球,这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中国,各种神人层出不穷。但如果第二次再碰到,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吃发球的比率,这就是因为“研究对手”起到了作用。
第一次吃了个饱,下来后教练和自己肯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对手的发球,而对手的发球只可能有两三种变化(变化太多他自己也难掌握),对于这些专业队的教练来说,研究透对方的发球无非是个时间问题,加上现在设备精良,摄像机分辨率高,慢动作多角度容易看。互联网也发达,破解对手的发球相对于以往更加容易。达到“不直接吃发球、尽量给一个不太舒服的点给对方”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马龙的发球,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关键的核心价值藏到了后面,即马龙的发球是和他后续进攻完全绑定在一起的,就算你研究千百遍马龙的发球,依然无法破掉了马龙的发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二跳拐到角的侧下旋专业队基本都会这个发球,半高抛(利于找点)发一个侧下旋,一跳在对方球台正中,二跳恰恰拐到反手大角,看似长球出台,实际恰恰利用了球桌最长的那一段(斜线),发出一个不出台的长球,给你一个错误的判断。
即使你研究一百遍你也破解不了这个发球,因为无从可破。一个不出台的侧下旋,还是一个“长球”,在没有“拧”这个技术的那个时代,你说怎么接?一般的运动员只能劈一板长,等着反拉;顶级运动员例如马琳这种,还能摆一个不出台,或者当对手发的质量不高时挑打一板。但一般的运动员只能快劈一板落点,老老实实等着反拉。当然,现在拧这个技术已经成熟,这个发球也有了破解之处,这个后续再说。
发球只是为了主动一点点由于乒乓球变大、发球更加要求规范,近十年越是水平高的运动员,对发球的依赖越小,还是和对手较量后面的实力。所以真正的高手并不是期待发球能让对方接个半高,甚至直接得分,而是只要求自己上手稳占小主动而已,所以这种发球更是难以破解,因为他甚至都不期待你吃一点旋转,只要求你接一个他合适的落点就行,请问你如何破??
从马龙和打球风格和性格来看,你就知道他是一个特别细腻、心思缜密的一个人。球感、球商,手法,攻防转化的能力和时机的选择绝对是在顶尖选手里都是最极致的那个。尽管变态的相持能力是马龙的看家本领,但相持还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在接发球上马龙的积极上手能力可以说现役第一,因此而进入相持阶段大多跟着马龙的节奏和想法设定,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国乒最为推崇的前三板技术,想要在三拍之前保持优势和领先,好的发球那是极其必要的。对于发球,作为乒乓球技术里重要的一环,马龙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
从抛球和动作的舒展度来看马龙不喜欢遮遮掩掩,可能是其过人的实力赋予的自信,动作幅度很大,并不同于其他力量选手的更依赖于通过腕力的变化来出球,马龙更多的是身体的一体化。其次就是发球动作的一致性,同一种发球动作制造出来不同旋转,或者旋转的不同程度,这对于迷惑对手和为下一拍进攻做准备做好铺垫。马龙更喜欢发球时出球的速度快一点,迅速与对方进入相持阶段,通过线路的设定进入自己的得分轨道。张继科、许昕更需要通过对球施加强烈的旋转,制造进攻机会,一拍拉死对手。
马龙还有一个让人称道的发球绝活就是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他的底线长球就已经从对手的球台落下,这得益于他的观察能力和自身的天赋。马龙发球本身的放松和对身体力量的运用显得更自如,发球作为辅助,为的是和下一拍球的衔接质量。显然这种发球方式对于他是最好的。而对于业余球员来说,让对方直接吃发球绝对是最好的取胜方法。
肯定不能!别说马龙,就是比马龙不知道低多少级的专业运动员,发出来的球也根本接不到!对于一个会打球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接一般上旋下旋球不成问题。问题是马龙们发出来的球让你根本无法判断是上旋还是下旋。确切一点说,是来不及判断。对手发过来的球,要求你在极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并作出正确应对,这是对人的大脑反应神经肌肉系统反应的巨大考验!所以打乒乓球可以强化人的神经系统,使大脑反应更敏捷更快速!
首先直接上答案:接不住,然后再回过头来挑点事。很多人提问题没头没脑的,让人无法直接愉快地回答,而是需要先把题目分析一番。这个题目也是这样,得先把题目本身理顺利索了才能有正确答案。
这个题目问到的主角是普通人和马龙,这两个概念都有问题。首先看马龙。
NBA曾经有个大前锋叫卡尔-马龙,绰号“邮差”。正常情况下说到卡尔-马龙就是直接简称马龙,或者叫“邮差马龙”。这个马龙体格非常强悍,又有“铁肘马龙”之称,很多球员在他的铁肘下吃过大亏,我们的姚大大也曾经被他搞过三个跟头。而且这个马龙名气也不算小,喜欢篮球熟悉NBA的朋友一提到马龙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而且篮球也存在发球的问题,所以单从题目中来看不好说是不是指的NBA的这个马龙。
马龙体格强悍,力量也非常恐怖,如果他用全力发球,一般人还真有可能接不住。但好在篮球的发球通常是发给自己人,所以马龙发球应该不会故意刁难,因而能不能接住他发球的问题探讨的意义不大。
这个问题带着乒乓球俱乐部的标签,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属于乒乓球领域的问题,所以这里的马龙应该是指我们的男乒国手马龙而不是NBA的马龙。如果没有这个标签,理解成NBA的马龙虽然讨论的意义不大但基本没什么问题的,有这个标签还理解成NBA的马龙就有点杠精的味道了。但标签不对头的情况是经常有的,为了问题的严谨不能不提一下。
按照正常的理解,题目中的马龙应该是指的我们的男乒国手马龙无疑。
男乒国手马龙是张继科之后中国乒坛史上第10位(男乒第4位)大满贯选手,是首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总决赛、全运会单打冠军于一身的超级全满贯男子选手。马龙在2010年1月就登上了世界积分第一名并长期霸占,他比许昕世界第一名的时间要长很多,目前世界排名第三。所以,马龙的实力是无需过分多说的,牛的不行。
那么,马龙的发球普通人能不能接住呢?这里又有第二个小问题需要先理顺一下或者说杠一下,什么是普通人?
普通人的范围太宽泛了,对乒乓球领域而言,只要不是职业选手的应该都在普通人之列:老幼妇孺工农官商都在普通人之列,这应该算不上抬杠的吧。而在这些非职业选手的普通人之中,有不会打乒乓球的,也有会打乒乓球的,甚至也可能会有一些极度接近职业水平的高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