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古龙的文字功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李探花多么好听。如果叫小李状元,或者小李榜眼。听着就不是那么回事!还有那副让人神往的对联。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就凭这句话。能考状元也不考,就考第三。爱咋咋地。
为什么第一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为何来历。
自古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的说法。中状元也就有了“独占鳌头”、“大魁天下”等听上去霸气十足、睥睨天下的说法,并成为中国读书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象征。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但当时进士排名不分先后,也没有状元一说。到了唐朝,科举考试才正规化,士子先在地方考中贡生后,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进一步考取进士,进士的第一名称为“状元”。为什么称“状元”,是因为进京考试的贡生先要到礼部填写包括自己的门户身世和近况的个人资料,也叫“书状”,或者“投状”。因此后来考得进士第一名的最是这些“投状”中的第一名,故叫“状元”。到了宋代,状元又不再指进士第一名,而是对于殿试三甲中一甲的统称,也就是进士前三名都称为状元。到了明清之际,殿试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为什么称第二名为“榜眼”,在北宋之前,第二、三名都称榜眼。原因是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右,如其两眼。到了北宋未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一词则比”榜眼“出现得早,在唐代的时候就有,只不过当时并不是第三名的意思。而是中进士者会游园庆祝,并举行“探花宴”。由进士中的年龄最小者作为“探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这本来只是一种娱乐。但至北宋末年,”探花"就成为进士第三名的专门称呼。
“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俗称,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进士一甲第二名,进士一甲第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举时的三鼎甲,名称的来历是根据“自上而下”比喻顺序设定的。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称为“状头”或“榜头”。“头乃人之元”,头顶是人体的最高处,也就是老大、第一的意思,所以称为“状元”。状,就是榜单;元,就是头,也就是第一名。
榜眼这个词的“眼”,本义就是指眼睛,前面说了状元的“元”本义是指头顶,眼睛的位置略低于头顶,所以排在第二名,称为“榜眼”,榜眼的“榜”和状元的“状”意思差不多。历史上榜眼的设置曾经是两个人,符合人有两只眼睛的事实,后来由于名额所限,改为一个名额。
探花,这个称谓的来历没有十明确的考证。有传说是来源于唐代的“探花使”称号,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清代的著名学者赵翼,曾经对状元、榜眼、探花的渊源进行过考证,但最终也没有得出完美的结论。按状元、榜眼,是按照头、眼的上下顺序排列的,那么探花是一个“嗅探”的动作,是代指鼻子,略低于眼睛,所以排名第三,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一些。
古代科举分为三甲,也就是按成绩分成三个组别,第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赐予“进士及第”,是进士群体中的最高等级。及,就是达到;第,就是等次台阶。相当于奥运会上那个三阶领奖台,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冠亚季军,可以上台。
二甲的几十个人赐予“进士出身”,出身的意思就是也进了决赛圈,取得较好的名次,但没能登上领奖台。三甲的一百多人赐予“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没能进入决赛圈,但参与了争夺决赛名额的预赛的那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