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实际上很重视发展远程航空兵与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建设。众所周知,一战时期,俄军已经装备了重型轰炸机伊利亚-穆罗梅茨。
20年代末,随着特勃-1重型轰炸机的大量装备,组建了新的重型轰炸航空兵大队,30年代初,新组建了重型轰炸航空兵旅。
从30年代初期开始,苏军远程航空兵部队陆续装备了安特-6(特勃TБ-3)重型轰炸机、安特-36(德勃ДБ-1)轻型远程轰炸机、德勃ДБ-3远程轰炸机和安特-40(斯勃CБ)高速轰炸机。
1933年,在重型轰炸航空兵旅的基础上建立了5个独立的重型轰炸航空兵军,每个航空兵军有2-4个航空兵旅,每个航空兵军有飞机120-150架,每个轰炸航空兵旅有飞机40-50架。
1936年的《工农红军空军独立作战暂行条例》指出,为了实施空中战役,不仅要动用前线航空兵,而且还可动用统帅部预备队所属的空军集团军。而争夺制空权,首先是应该粉碎敌航空兵的突击力量。认为袭击深远纵深的敌航空兵,消灭大的空军基地、训练中心,摧毁和消灭航空工业目标,则应使用远程航空兵。
1936年2月-1938年6月,红军组建了3个特别使命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装备飞机340-360架(重型轰炸机特勃-3与德勃-3型150-170架、斯勃高速轰炸机40架、伊-3或伊-5歼击机40架、P-6远程侦察机约40架等),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重型轰炸机部队。
1940年11月5日特别使命集团军解散,在其编成内的重型轰炸机团基础上,建立了统帅部远程轰炸航空兵,编成中有5个航空兵军和3个独立航空师和1个独立航空兵团,共装备了2184架轰炸机,型号主要为伊尔-4(德勃-3Ф)、德勃-3和佩-8(德勃-7)。
战争初期,由于形势严峻,远程航空兵不得不使用很少兵力对德军后方纵深目标进行轰炸,主力进行自身并不擅长的近距离支援作战。边境交战18天,远程航空兵损失高达651架飞机!
在1941-1943年作战中,远程航空兵出动架次数主要是支援地面部队、攻击铁路线、攻击机场和轰炸敌军后方纵深目标。
1944年,远程航空兵出动4466架次对敌工业目标和政治中心进行了突击,比如3次轰炸芬兰,4次轰炸布达佩斯(共出动1129架次,投弹8000余枚)。当然由于轰炸机航程有限和缺乏远程护航飞机,基本没有对对方航空制造厂和航空训练中心进行轰炸。
因为苏联航空兵没有战略轰炸的能力。
所谓战略轰炸,就是要对目标实施大规模、长期的摧毁性打击,以达到战略目的,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首先必须要研制出有长航程,载弹量大的远程重型轰炸机,其次必须有足够的工业实力和资源来制造足够多的轰炸机,最后,还必须要有条件培养这么多的轰炸机飞行员。这三样要素缺一不可,二战时只有英、美、德三国有这个能力。
苏联航空兵主要的资源都用来对付德国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己方仅仅装备了一些中小型轰炸机,只能用作战术用途,根本起不到战略轰炸的作用。
其中像配-2轻型轰炸机、图-2中型轰炸机都是苏联航空兵当时广泛使用的机型。
图-2轰炸机1941年开始试飞,1942年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参与了后期苏德战场的一些重要战役,包括围攻柏林的战斗。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配-2还是图-2,都是双发轰炸机,其航程和载弹量都不足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受制于自身的工业实力,其实苏联也研制过四发的重型轰炸机——配-8。
配-8轰炸机1939年开始制造,到了1940年停止,总共制造了79架。但是由于苏联对其性能一直不满意,所以很少使用,只在克里米亚机场起飞对柏林进行了一次象征的轰炸(12架飞机起飞,仅有4架顺利的完成了任务)。1944年之后,该机就退出了一线作战行列,该作了运输机使用。
战后,苏联认识到战略轰炸机的用途,开始奋起直追,其根据美国B-29系列仿制的图-4轰炸机成为了苏军装备的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
苏联没有像B25空中堡垒那样的战略轰炸机,而且他们也没有必要进行轰炸。
二战中苏联空军执行的主要是战术袭击任务,主力是像伊尔2型这样的攻击机。他们的空军是为陆军服务的,而且当时苏联的国力根本不允许他们去进行战略轰炸,要知道战略轰炸机编队规模是很大的,当时在崩溃边缘的苏联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组织这样的部队。
其次,苏联直到1943年年底才对德军形成局部优势,直到1944年初才完全占有优势。他们离德国本土太远,而且还要飞过德军驻地,这很危险。到了1944年,他们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前进,完全没有必要用轰炸机去轰炸。而且全部炸完了他们也没得好处捞了。
谢邀!说实话,我在看见问题后的第一感觉是,我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苏联航空兵在后期不对德国发动轰炸。但是有一点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苏联当时比谁都想对德国发动轰炸,或许苏联要是有一颗原子弹,我相信斯大林也敢毫不犹豫地投向德国柏林。至于为什么不这样做,我在查阅了大量关于当时苏联空军力量和国际形势的资料后,得出了答案。苏联实力不济,没有办法!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名称: 苏德战争(苏联称其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地点: 苏联、德国、东欧
时间: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参战方: 苏联、纳粹德国、德国仆从国(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结果: 苏联胜利,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参战方兵力: 纳粹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
苏联动员总兵力:3460万(兵力最多时1280万)
伤亡情况德军: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
谢邀。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在闪电战的地空协同攻势下。苏联空军在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月里几乎损失了所有有生力量,仅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上午就有1200多架苏联飞机被摧毁,其中有900架连升空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炸毁在了机场。
这还不是最糟的,更糟的是苏联航空工业的地理布局也不合理。其主要工厂都设在苏联领土的欧洲部分,即在西部边界和伏尔加河中间,只有伏尔加河以东为数不多的航空工厂是在敌人空军的轰炸范围以外。这导致战争开始时的几个月这些工厂都暴露在德三的空军轰炸之下。苏联只好把飞机工厂沿伏尔加河向国土纵深搬迁。
这段时间苏联航空工业展现了她独特的坚韧,到了1942年底苏联的航空产能超过了德国,42年全年飞机产量达到了25000多架,而德国只生产了14700架。而这段时间苏联主要是制造雅阁歼击机来与德三争夺制空权,还有伊尔2攻击机作为对地支援。
苏联大批量生产战略远程轰炸机?不存在的。苏德战场的严酷程度远超其他战场,是真正的生死之战。苏德都把空军资源投入到了歼击机和对地攻击机当中,就是说还是以制空权争夺和对地支援为主要目标。战略轰炸需要的资源实在是太高了,基本上就是到了跟敌国对换资源的地步,而且如果轰炸批次和梯队当量不够大的话对被轰炸方来说不痛不痒。双方都不会像英美(特别是财大气粗的美帝)那样有相对空闲的资源投入到战略远程轰炸机的研究与生产当中。
对于苏联来说造远程轰炸机冒着德国防空编队的威胁炸鲁尔,还不如爆伊尔2对地攻击怼死现在就在库尔斯特战场上耀武耀威的德国装甲部队来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