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换句话说,作为缔约国公民,中国人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事实上,前苏联已经在该地区进行了矿产开采及狩猎等活动,并建立了飞机场,甚至还有定期航班来往于本土与朗伊尔城之间。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主导战后格局的国家,国力最强。英国,法国,美国。
亚洲的日本迅速崛起,俄国的苏维埃政权正在困难时期,到正在崛起。可惜中国。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国家动荡。
一九二零年世界各国的国力排名第一个是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没有涉及美国本土,美国在战争时期大发战争财,卖武器装备给各个作战国,实力大增,第二是苏联即苏维埃联盟共和国,第三英国,依次是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中国,比利时,芬兰,西班牙,坡兰,等等
芬兰为了夺回领土于41年6月6日不惜与德军并肩战斗一齐杀向社会主义摇篮苏联,骁勇善战,名声㬨然,然到后期因德国败相显露又与德国反戈相向,实属小国无奈,否则必被苏联报复再度吞噬
问题其实错了,在苏德战争中,芬兰因为种种原因加入了轴心阵营,参加了对苏联的进攻,但是芬兰控制了进攻的规模,在收复苏芬战争期间失去的土地以后并未继续进攻。芬兰这么做,一是因为芬兰加入战阵并非本意,二要归功于曼纳海姆的明智,避免卷入战争太深。
1939年苏联以国防安全为理由,要求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以奥涅加湖西北交换芬兰卡累利阿地峡附近的领土。当时这一建议遭到了芬兰政府的拒绝,曼纳海姆意识到芬兰并不具备和苏联战争的能力,所以希望政府有条件的接受这一条约,但是没有被芬兰政府采纳,最终苏芬战争爆发。
虽然曼纳海姆率领芬兰军队一度取得胜利,但是在苏联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下,最后芬兰不得不按照苏联要求割让了领土。
在苏芬战争以后,芬兰和德国关系逐渐密切起来,到苏德战争爆发以前,德国甚至向芬兰派遣了军队,理由是协助芬兰防御。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国宣布已经与芬兰结盟,向苏联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芬兰不得不和德国联合行动,派遣军队收复了维堡和卡累利阿地峡,但是曼纳海姆担心德国战败以后芬兰的处境,因此拒绝了德军要求芬军一起进攻列宁格勒的请求。
后来事态确实如曼纳海姆所预料那样,德国最终战败,而芬兰则提前和盟国媾和,避免了太大的损失。
确实如此,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全面突袭苏联之际,芬兰并没有和苏联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仍旧保持着中立的立场,芬兰军队并没有发起进攻,直到苏联空军空袭芬兰境内的军事目标时,芬兰军队才宣布进入战争,开始进攻苏联。不过这种中立并不是绝对的,芬兰境内已经有大量的德国驻军,芬兰军队也都集结于苏芬边境,显然在德国和苏联之间,芬兰已经做出了选择。
不过芬兰和德国的结盟又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模棱两可的,芬兰并不愿意在一开始就加入对苏战争中,他似乎在采取观望的态度,待东线战场局势明朗后再加入战局,而他的战略目标又是有限的,即以收回自己原有领土为目标,对于苏联的国土没有任何兴趣,这也是为何芬兰人将这次战争称作“继续战争”,他们认为这是1940年芬兰冬季卫国战争的继续,并不是一场侵略战争。
在德国入侵苏联时发表的对外公告中这样写到:“德国部队和结成同盟的芬兰师并肩而立,守卫者芬兰。”几天后德国外交部也公开表示:“芬兰尚未与苏联进入战争状态。”这些都证明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芬兰并不愿意和德国一起合击苏联,不过芬兰也认识到在这场战争中芬兰是难以逃脱的,无论芬兰如何保持中立,苏联都会对芬兰发起进攻,因为芬兰对于波罗的海的控制太重要了,而且也威胁着列宁格勒的侧翼,显然苏联不会坐视这种威胁的存在,必然会采取武力占领芬兰。
斯大林曾经对芬兰的公使说到:“我完全相信你们希望能保持中立,但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小国家是无法保持中立的,大国的利益不允许它这样做。”对于芬兰和德国之间的关系最贴切的形容就是:“德国是这场芬兰为主动防御而进行的战争中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