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角度:
1、找到更多新投资人。实际上当年美股上市的融资额度也差不多,大约243亿美元。相较于这一次传言的港股融资量大致持平。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么大的融资量需要有新的投资人,毕竟你在美股已经上市的情况下,再找其一批这样的投资人并不容易。
2、美股+港股的模式对于阿里来说成本不高。因为公司治理更符合两地要求,而相对于融资额度,成本并不高昂。前段时间中芯国际从纽交所退到场外,原因是管理成本过高。你在两地上市,你就需要支付两地派驻机构的工资,需要应对两地的股东和监管机构。而阿里两地融资都超过200亿美元,这样管理成本就微乎其微。融资的规模效应得以体现。
3、市场的确存在切换的可能。也就是从美股切换到港股,出于一些因素的考虑。这源自于对于阿里巴巴财务报表的分析。其资产负债率大约在36%附近,现金高达1900亿。实际上在债务杠杆率没有完全放大的前提下,阿里巴巴融资的必要性不是很强。那么就说明这次融资是策略性的,而非需求性的。
4、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美股市场存在很好的交易机制,同时也存在偏见和对冲机构。港股在开放性上面更佳,如果港股的股价表现良好,则会一定程度上出现港股和美股相互推动的正循环结果。
港交所角度:
1、当年失去的,如今想要拿回来。当年港股以公司制度拒绝了阿里巴巴(阿里有“同股不同权”),但如今港股基本扫清了障碍。港市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欢迎阿里回归,算是了了当年夙愿。
2、开放市场需要吸引更多投资人。港交所和其他成熟资本市场一样,不是以股价上升为导向,而是以交易量为导向,如今大交易所都是交易量为导向。阿里巴巴港股上市,会吸附一部分内地资本,会吸附一部分海外资本。还有一些不想进入美国股市,但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人。好的公司就是一块海绵。
综上,预计此次融资只要阿里原因,毫无障碍,但是至于阿里会否从美股退市,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漫长过程。没有那么快,阿里如今也是深入全球化的公司,未来预计将进一步的扩展其海内外业务的触角。其中最令人期待的依然是阿里云。不过相对于阿里巴巴,个人更关心蚂蚁金服,这家企业大部分已经到了上市实体的外部。而我们也知道阿里团队这一块的实力可能某种程度上还超过阿里巴巴上市公司。
去年3月传出阿里巴巴将在国内二次上市的消息后,阿里巴巴曾回应称,“赴美上市那天就说过,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回来,这个想法没有变过。”
阿里巴巴和港交所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据消息称201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就会提交IPO申请,我个人预测,这其中最大的目的就是寻求更多的融资,提高阿里巴巴股票的流动性。
2007年开始,阿里巴巴和港交所就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2007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B2B公司登录港交所,共募资116亿港元。
2012年,阿里B2B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出港交所。随后,阿里巴巴集团希望以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再次在香港上市,但由于港交所不认可合伙人制度,亦不接纳同股不同权机制,阿里赴港上市最终失败并选择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在美股市场,阿里受到美国投资机构的大力追捧,承销商完全行使超额配售权,让其融资总额最终达到250亿美元。
港交所的负责人对失去阿里巴巴曾多次表示遗憾: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曾表示,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港交所CEO李小加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因错失阿里而遗憾。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了主板《上市规则》,对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敞开了大门。 不久,小米即提交招股书,以同股不同权模式申请港交所上市。随后,美团、映客、宝宝树等科技公司也先后赴港上市。新发布的上市规则让港交所焕发活力,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207家公司在港交所IPO上市,募集资金总额(含股东售股)为2778亿港元,全年IPO上市数量和筹资额均位居全球第一。
因此,阿里巴巴这次回归港交所,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寻求更多融资,同时阿里巴巴也希望能够在港股上市让股票享受到港股通的福利,更多的南下资金买入阿里巴巴股票增加流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