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标志手手相传。
一位盲人的手掌上,映出了一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这枚标志,经过手手相传,印在了每一个人的手掌中。这是历届残奥会与冬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环节中,呈现出的最小的标志。
东京残奥会开幕在即,但是目前不论是朋友圈、短视频平台还是其他社交媒体对于残奥会的关注度却远没有一个月前东京奥运会高,今年东京奥运会不论是清华学霸奥运冠军杨倩、还是14岁的跳水冠军全红婵,都通过奥运会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回看历届奥运会,我们国家的残奥选手却没有受到和普通奥运选手一样公平的对待,新闻报道更是少得可怜。
不仅自媒体如此,即便是官媒放眼历届残奥会,也最多播放集锦片段,并没有向东京奥运会那样几个台轮流直播不同项目。作为残疾人的运动盛会,残奥会无疑能够最好地展示残疾人的坚强和乐观,也是让全世界关注残疾人的一次良好窗口。那么,为何历届残奥会却并不被重视呢?这三点原因可能就是答案。
首先,就是残奥会观赏性的问题了。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的口号就是“更高、更快、更强”,但是相比于四肢健全的人,这些身体有缺陷的人肯定是有劣势,因此,人们能观看到那些速度更快、跳得更高的奥运会,为什么要看速度相对偏慢的残疾人士呢?其次,长时间观看患有身体有残缺的运动员,也会造成一部分观众的生理不适,会一定的影响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不利于广告商进行投资。
其次,就是转播方面的问题了,想必有读者肯定听过“残奥会除了主办方之外不让对外转播”,其实这是谣言,当年12年伦敦奥运会,我们国家也获得了转播权,今年东京奥运会,美国和英国的部分媒体也获得了转播权,所以“不让对外转播”的谣言不攻自破。但是,残奥会转播版权难卖的问题依旧存在,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一位记者问央视的主管“为什么不播残奥会”,当时的主管直接说了四个字“播了谁看?”虽然回答得很扎心,但是事实也的确如此。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2月2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京成立,这是我国第6次组团参加冬残奥会。代表团由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任团长,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任副团长(常务),副理事长王梅梅、张伟任副团长。
代表团总人数为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包括男运动员68人、女运动员28人),教练员、工作人员、竞赛辅助人员、医疗保障人员121人。
运动员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汉族、满族、佤族、傣族、侗族、彝族、苗族等7个民族,全部为业余选手,职业有工人、农民、学生、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运动员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大的为45岁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海原,年龄最小的为17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耿焱红。
代表团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88.5%。代表团将参加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与北京冬残奥会申办成功前2014年索契冬残奥会相比,参赛大项从2个增加到6个,小项从6个增加到73个。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