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满清政府自己很清楚他是殖民统治中国。这与日本政府有本质区别。因此满清无法效仿日本 英国搞君主立宪制度过渡到议会制的现代国家体制。
清政府很清楚一旦搞君主立宪他们把控制权交给民选议会他们将很快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其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在驱逐鞑虏的口号下找不到立足之地。
因为中国。
因为中国。
日本明治维新,其实并没有迅速崛起,此后的工业发展并不是特别快,他们是勒紧肚皮搞发展,拼了命要进步。
他们当然也是被列强轰开的国门,但他们国内的矛盾不如中国多,国民意识到强。维新之后,又理清了关系,打好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但是,还没有大规模的干起来。因为没钱。他们还在等中国。
中国自***战争之后,基本大清国还是那个大清国,没有半点的变化。因为中国太大了,大清国完全没有忧患意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列强的入侵将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失败。
当时中国的国民凝聚力太差了,这个原因大家都懂了,老佛爷都说宁与洋人,不与家奴,你把国民当家奴,还指望国民保卫你。
那么,日本是怎么突飞猛进的呢?
因为中国。
一个人在拼命的发展,拼命的寻找机会,他很容易就发现,家门口就有一个钱多人傻的国家。这个国家当然就是中国。
国情有本质的不同,日本自古虽然一直在中华文明圈里,明治维新前国家体制跟中央集权的中国正好相反,***只是国家元首和宗教信仰的神祈,实权在幕府将军手里,全国各地是由大名和将军们这样的封建领主高度自治的,类似于先秦时代的诸侯分封制。彼此之间为了竞争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特别是政治制度是感兴趣的,很容易就接受学习的。日本是岛国,地震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频发,整个民族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岛国对海运严重依赖,对随着海上进入日本的新鲜事物日本人并不排外。中国强盛先进时学习中国,当发现有比中国更先进发达的西方文明时马上转舵学习西方。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清国鲜为人知,到了日本却是大宝贝,多次重复印刷出版。明智维新日本全盘效仿西法,首先从国家制度和生产经济改变。而中国再效仿西方,独裁家天下的皇权制度是不容动摇的,思想观念仍然是封建时代那一套,跟西方的工业资本化的观念格格不入。已经腐朽的清国只能改变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比方造机器和翻译西方的资料。清国洋务运动的成就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面前相形见绌了,惨败于甲午战争
日本没钱而已,该干的基本都干了,从任何层面看都已经是初具雏形的现代国家了。从此按部就班走下去,就有进入工业化的时候。中日和日俄发了两笔财,让他们一下子跳过了很多辛苦,免了贷款还款的煎熬,所以看起来崛起特别快。
中国的事,说旧制度什么的太泛泛了。说几个直观的例子吧。福州船政局刚开始造船的时候,造船的木头居然要从东南亚进口,福建沿海确实没有好木料,台湾就有,但就是没人主张采伐,怕老百姓闹事,于是一直花高价从外国买。第一期16舰计划完项的时候朝廷有个大学士领着一大帮人写奏折扬言“中国已和英法议和,世界和平了,不需要蒸汽军舰,应该把洋务运动的工厂全部拆除”,整整几年船政都没啥心思造船。做开济的时候,国家财政只拿出来40万两的年经费(一直没变过),洋务经费是各地截留关税出来的,于是沈葆贞就跟要饭似的到处跟各个总督要钱,识货的比如李鸿章倒是听关心,经常拍电报问进度,可一听说国家同意分配给南洋就不吭声了。做平远的时候是自己选型错了不怨别人。做穹甲巡洋舰的时候,就是因为缺钱,好端端的2000吨级战舰就成广乙级这种1000吨的薄皮穹甲鸡肋了。建威级高速驱逐舰干脆因为没钱在船台上躺了十年。如果没这么多奇葩事,1895年的时候让福州船政造前无畏有点强人所难,二等铁甲舰和2000吨的穹甲巡洋舰恐怕都扎堆了,毕竟这可是自制出300马力600马力1100马力和2400马力发动机的船厂。你看,就是这么耽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