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的科技元素
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例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本届赛事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也是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的标志性场馆。它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这种技术的场馆,对国际上的场馆建设有着非常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外,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全长1.9公里,垂直落差121米,设置16个弯道,被称为“雪游龙”。这条赛道是用南钢耐候钢打造的,这种钢材具有较强的耐大气腐蚀性,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北京冬奥会上,科技元素不仅体现在场馆建设上,还在赛事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其中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这些技术包括赛场控温技术、户外雪场的人工造雪技术、应用于运动员训练打分的“AI教练”技术、富含新科技的运动装备等。此外,冬奥会还第一次实现了5G大规模商用,包括训练时能精准矫正运动员姿势的“5G+8k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让受伤运动员“上车即入院”的“5G智慧急救”、帮助记者边采访边直播边推流的“5G+云直(转)播背包”等。
科技也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之一,被称为“雪如意”。在“雪如意”中铺设的LED灯带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这套“铠甲套装”的专用电缆就来自扬州的企业,产品可以耐寒到零下40度。此外,还有一些科技产品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服务,如赛特智能的消毒机器人“智赛拉”,在首都体育馆内的运动员医疗站、工作人员医疗站和记者工作站等区域服务,执行测温和环境消杀等防疫抗疫任务。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举办大型赛事,疫情防控是难点,也是重点。北京冬奥会部分场馆运用了基于自然超粒子发生技术的空气消毒机,以确保运动员健康参赛、观众安全观赛。
冬奥会的举办不仅仅是体育盛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例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以其活泼可爱的造型收获了大众的喜爱,同时它穿着冰壳外衣,充满能量,看起来科技感十足,在设计上体现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也特别突出了中国文化元素。